欧宝娱乐app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广西日报来宾头条 让每件货物都走最优路径

发布时间:  来源:欧宝娱乐app  累计阅读: 416次

  7月22日凌晨3时许,广西大王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货运司机张师傅驾驶满载环保板材的货车,抵达象州港区猛山作业区。如同被无形之手牵引,货车沿着系统实时生成最优路线直抵泊位,货物顺利完成集装箱的卸车、装船。

  48小时后,板材将抵达广州港。张师傅扬了扬手机,展示动态信息:“根据虚拟车队的系统提示,今天4时有货,还把运输路线都规划好了,提单签发、质押核验等手续在后台同步完成,在以前,最快都要半天。这下好了,省下的时间,我还能多跑一单呢。”

  这是象州县以“人工智能+多式联运”为核心,推动物流效率提升,助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象州县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通过建设桂中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中心,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资源,构建“一单制”“一箱制”智慧物流体系,建成后预计可降低区域物流成本15%—20%,推动该县成为来宾市区域协调发展试点中的物流枢纽核心节点。

  “打造桂中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是我们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象州县委副书记、县长梁建标介绍。项目以“一核三园”模式拔地而起——猛山作业区物流园领衔,象州火车站物流园、城北物流园协同,构建起公铁水联运、超227亩的智慧物流网络。

  目前,项目前期设计规划已完成,区块链平成有关数据归集和整理,部分智能操作系统实现试运营。随着项目不断推进,以AI赋能的智慧物流发展格局将有效缓解原单一模式下,区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为象州乃至来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那么,“有形”的三大园区与“无形”的智能系统如何有效衔接,让AI重塑物流产业生态?

  “在项目规划的前期,AI技术就已经充当了数据参谋。”象州县发展改革局局长覃健打开手机,展示着智慧物流枢纽项目的规划模型,“通过AI算法对大量物流数据来进行分析,我们不仅能预测各时段的货运量,还可根据货物的流量、流向以及种类,合理规划仓储区、装卸区、运输区的位置和规模,让每件货物都走最优路径。”

  一旁的项目建筑设计企业象州瑞象集团董事长韦国也有一番感触:“我们的虚拟车队系统就像给物流产业装上了智慧大脑。”韦国调出动态调度界面,数十辆货车在地图上如棋子般跃动,“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物流版的滴滴’,系统能自动匹配运输需求与闲置运力实现运力共享——刚刚你们见到的张师傅,就是接到系统的调度来运板材的,货车的等待时间与空车时间都缩短了。”他指着成本对比图:“目前,这项运力共享模式已在木材行业上试用,初步测算可让木材运输成本下降约20%。”

  在象州农产品交易中心,藏着一座充满“黑科技”的果蔬智慧分拣中心。通过流水线,各类瓜果蔬菜正有序通过色选机、X光检测机、金属探测器、流态化速冻机、全自动包装机、自动开箱封箱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在这一过程中,糖度、重量、内部品质等关键指标被全方位、多维度评估。“以前分拣靠经验,现在工作人员只需根据分拣灯提示引导进行称重、装箱,一步到位,分拣效率翻倍!”中心负责人桑俊斌笑着说。

  广西锦象水泥中控室指挥中心,智能系统的运作时的状态一目了然。记者 陈煜炫 摄

  产业链另一端,广西锦象水泥有限公司借助“智能物流系统”实现能源消耗、仓储、物流全环节数字化,可提升公司制作效率5%左右;并且通过全流程可视化,大幅度减少企业的安全事故管理损失,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水准,每年可节省安全费用50万—100万元。正如韦国所言:“物流效率提升就像给企业装上了涡轮增压器,不仅跑得更快,油耗还更低。”这种全链条优化,正让象州县的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新闻+7月25日,广西日报刊发来宾市象州县委书记张东署名文章《突破瓶颈,建设人工智能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全文如下:

  智能物流枢纽建设是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对物流枢纽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等进行智能化升级,以实现物流运作的高效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象州县地处桂中腹地,扼守西江黄金水道中段,是连接珠三角经济圈与西南腹地的关键节点。在AI时代下,象州作为新兴发展的港口城市,必须以数据、算法、AI模型、智能终端等“无形”要素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仓储设施、运输网络等“有形”载体场景应用、空间布局、运营逻辑优化提升并促进价值充分释放。

  “有形”设施与“无形”要素的脱节,是象州县节点城市建设的核心瓶颈。从“有形”设施来看,象州虽坐拥桂中陆路枢纽、“珠江·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两大优势,但域内物流节点布局分散且功能单一,缺乏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枢纽,水路、陆路联运等物流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从“无形”要素来看,但由于缺乏“数智大脑”的统筹调度,导致县域内物流无法有效联动,难以形成价值再造与利益共享的良性生态。

  今年,随着象州数智底座、虚拟产业园区等项目陆续建成,象州已在部分领域初步实现车货智能匹配与运输可视化功能。以“数智底座”“吉象通”等项目为支撑,系统归集“政企商”等领域公共数据,累计完成2700多条矢量数据的收集及332类数据的治理开发,并通过产业、交通、市场等核心数据深入分析。目前,象州已完成了人工智能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数据集成基础。

  建设物流枢纽综合体。遵循以点带面、串联成线的思路,将综合性物流枢纽优先布局于猛山港口周边区域。该区域紧邻国道及高速公路,地处工业区、农业主产区与县城商贸区的几何中心,既能高效衔接多式联运网络,又能均衡辐射产业端与消费端场景,利于物流服务的全域覆盖。

  数据监测全域覆盖。在重点运输路段、港口布局部署车流监测装置、智能闸口系统及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来往车、货信息,构建全域运输数据一张网。目前,已完成436辆客货运车及4个在用码头、4家水运公司的基础信息采集,实现水路、公路监测系统的数据实时联通。

  AI智能统筹调度。开发“多式联运调度算法”,针对不同货物特性精准匹配运输方案,推动运维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搭建“虚拟车船队”平台,依托AI智能调度实现分散车辆、船舶等运输资源的运力共享。目前,该平台已在象州林木行业落地应用,通过车货智能匹配与运输全程可视化监控,推动行业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明显提升运输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在象州·通九州”平台构建全域物流智能中枢,通过AI算法、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联运路径优化以及车货全程溯源;同时,接入仓储、车辆、货运需求数据,绘制县域物流资源云图,为中小微企业开发“一键找仓”“实时运力”等小程序,实现闲置运力智能匹配。

  产业适配场景应用。按照产业适配原则,在乡镇设置冷链专区,精准匹配水果、水产、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存储需求;在马坪、石龙等地规划大宗货物区,适配木材、石料等散装货物的存储与中转需求;在县城布局电商前置仓,依托AI算法预判周边爆款农产品订单量,实现提前备货与次日达的高效服务。

  目前,象州县正打破行业壁垒,促进物流公司与制造、商贸企业形成高效供应链合作,推进供应链资源集成和渠道融合。物流公司可从单一运输配送服务向仓储、综合物流服务转型,将服务渗透到工业制造、商业流通等各领域。

  深耕“物流+制造业”。发展联合采购、共享仓储模式,为木材精深加工、绿色碳酸钙、现代纺织、新能源电动车等特色产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等定制化方案,通过物流环节的高效协同提升制造产业整体运营效率。

  聚力“物流+农业”。构建“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依托“象智汇”农产品交易平台拓展境外电商销售经营渠道,持续做大粤港澳大湾区及东盟等核心市场,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上行出海”。

  升级“物流+商贸”。整合邮政、“四通一达”等物流快递资源,全面构建“统仓共配”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以服务链的优化升级提升县域商贸物流的质量与效能。

  象州县物流枢纽的数智化转型,绝非对发达地区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数实融合”中实现“无形”与“有形”的彼此成就。

  建设人工智能物流枢纽节点城市行稳致远重点是,应建立长效运营机制,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避免建成就闲置,更要避免追求技术炫酷“超前建设”脱离实际需求。

  象州县将长期愿景拆解为可落地的短期任务和长效目标。初期聚焦精准投入、补齐短板“从实际中来,到实效中去”,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墨守成规,确保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生态的建设走得稳、走得远。

  一是推动物流公司从分散运营到集群发展。实施“龙头引领+中小联动”培育计划,重点引进1—2家区域型物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标准化分拨中心,整合本地零散运力资源。同时,组建“象州物流企业联盟”,搭建线上共享平台,实时更新运输线路、仓储仓位等消息,促进资源高效匹配。

  二是推动技术应用从单点突破到逐步覆盖。推行轻量化、分阶段的技术落地策略,先以农产品冷链、多式联运等核心场景为试点,待成熟后分批次复制推广,确保技术应用稳步拓展。

  三是推动运输网络从单线服务到全域联动。依托桂中中心腹地的核心区位优势,一方面开通定点集装箱班轮,为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全链条服务;另一方面打通与南宁、柳州等城市的城际货运专线,畅通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双向对流通道,促进区域资源高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