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沈阳举办。漳州5家粮食包装机械设备企业联袂展出,推介新型装备产品,现场成交44套设备,合同金额超1600万元。
粮食包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一环。20多年来,漳州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深耕细致划分领域,产品迈向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实现从“卖单机”到“卖产线”“卖服务”的转型。如今,漳州制造的粮食包装机械设备占据全国市场占有率约70%,“漳州粮机”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力,成为粮食机械行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漳州科龙伟特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紧张忙碌地组装、调试和打包流量秤、真空包装机等各类设备。
“过去,粮食的包装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而粮食包装机的应用,可以自动完成称重、包装、封口等一系列环节,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漳州科龙伟特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毓铭介绍,漳州粮食包装机械企业突破了电子计量、自动化和真空保鲜等关键技术,相关这类的产品受到米企的青睐。
据了解,漳州粮食包装机械设备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漳州糖厂兴盛,也带动了漳州科龙电子有限公司智能电子定量秤的发展。1999年,科龙电子改革后,员工凭借积攒的技术和人脉资源,纷纷开办企业。胡毓铭就是这里面之一。
“当时漳州一下就涌现了4家粮食包装机械企业。”2000年,胡毓铭与同事合伙创办科龙伟特,从事定量秤、称重全自动包装机械研发。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科龙伟特已从小型初创公司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1200台套设备的规模企业。
精度与速度是包装机械设备品质的重要保证。科龙伟特持续通过算法和技术的提升,其电子秤包装机组精度已从±0.5%提高到±0.2%,生产效率也从300包/小时提升至1200包/小时。
“今年3月,我们成功研制出50公斤全自动编织袋包装机,突破了不覆膜编织袋自动上袋难题,生产运行效率为400~500包/小时。”福建宇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跃章说。
陈跃章是技术人员出身,尤为重视研发。企业自创立起便组建了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软件研发三大团队,专注于颗粒状及粉状自动化包装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现已成功开发真空包装、塑料袋包装、编织袋包装等系列新产品及成套流水线,年产值已达数亿元。
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折射了漳州整个粮食包装机械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漳州粮食包装机械产业已培育佳龙科技、宇杰科技、弘敏智能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高峰期拥有20家企业,年产值达8亿至10亿元,并带动上游超百家制造企业协同发展。其半自动、全自动粮食包装机械设备已在粮食、饲料、化工、医药、茶业、炒货等多行业中广泛应用。
“漳州粮食包装机械产业起步早,产业链相对完善,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生态。”漳州市发改委粮储行业管理科科长黄睿说,近年来,漳州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展会,逐步提升“漳州粮机”知名度。
随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展,漳州粮食包装机械产业持续创新,从“卖单机”到“卖产线”再到“卖服务”,有效适应包装生产的全流程需求。
在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里,两面真空包装机、六面真空包装机等大型设备旁,一条全自动定量包装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
生产线上,大米经精准称重后自动装袋,抽取真空形成方正“米砖”,随即由传送带送入码垛环节,最终完成装车入库。一道道工序无缝衔接,无需人工干预。
“我们已经实现从单机自动化到成套全自动生产线的跨越。”佳龙科技总经办主任蔡映珊介绍,公司打造的全自动定量包装生产线,通过自动化控制程序与精密机构链接,将定量包装机组、输送系统、智能码垛系统等串联成“线”,让粮食包装实现计量、填充、封口、检测等流程“一条龙”自动化运转。
这一发展变化的背后,是企业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捕捉。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工成本上升,粮食生产加速迈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佳龙科技早在2019年便布局全流程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研发,率先在国内推出首套码垛机器人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其研发的“全自动六面二次装袋机(ZBD-1200)”能适配传统产线,实现从一次装袋到二次装袋的全自动运转,彻底摆脱人工依赖,并将效率从500包/小时提升至超1000包/小时。今年3月,该设备获认定为2024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从计量到码垛,咱们提供一站式智能包装解决方案。”蔡映珊说,通过集成精准计量灌装、自动真空整形、自动检验等功能,可帮助米企实现多工序连续生产;结合数据收集分析与远程控制技术,还能提供线上维护服务,助力客户构建自动化生产体系。截至目前,佳龙科技已落地实施100多个自动化工厂项目,用技术创新护航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单机设备到成套产线,从技术销售到全周期服务,“漳州粮机”企业正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支点,为粮食加工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一站式包装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已成为主要流行趋势。”漳州力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学良和记者说,单台全自动定量包装机售价仅几十万元,而打造整条生产线高达上千万元。近年来,公司在打造高品质单台真空包装设备的同时,更加重点发展智能包装生产线。目前,整线%,业务已扩展至泰国、柬埔寨、南美、越南等粮食产区国家与地区。
杨学良表示,公司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探索AI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实体应用,优化升级智能包装生产线,以提升生产效能、解放劳动力、节约能源。
实验室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可提升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由此减少电子废弃物。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怎么样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怎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情况。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慢慢的变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